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由 2005 年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发展而来,旨在管理贸易、促进发展和对亚太区经济体进行区域整合。
什么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由 2005 年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发展而来,旨在管理贸易、促进发展和对亚太区经济体进行区域整合。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有哪些成员?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由美国牵头,目前的磋商伙伴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及越南。 台湾及韩国也表示有意加入。
为何备受关注?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自 2010 年首次提出以来,便被许多外界人士看作“秘密会谈”,加之规模庞大,因而饱受非议。 同时,它也成为信息泄露的对象,而泄漏的条款又颇具争议,显示美国与磋商国之间就知识产权、农业补贴及金融服务等问题存在分歧。
它有何竞争对手?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并非亚太区唯一的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 由 10 个东盟成员国及其自由贸易伙伴(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及新西兰)组成。 二者成员虽有重合,但关键是 RCEP 有中国和印度参加,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则不然。 尽管它们都以促进自由贸易,整合地区经济为目标,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合作更为深入。 二者均被视为“亚洲区域主义的下一步发展”。
为何需要关注?
正如 2008 年亚洲开发银行所言: “亚洲经济体相互之间及对世界的影响日益重要。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到 2020 年,亚洲的经济产量…将超出欧洲和北美地区 50%。”
据 Petri、Plummer 和 Zhai 的研究(亚洲开发银行曾在博客 Asian Pathways 中引用)称,尽管最初对世界经济影响不大,但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到 2025 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和 RCEP 的成员每年得益将增至 1,040 亿美元及 2,150 亿美元。 到 2025 年,最终的区域自贸协定将为成员带来 8,620 美元的利益。
我们如何看待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TMF Group 亚太区主管 Paolo Tavolato 表示: “虽然目前亚太区已有一些自贸协定,但大多各自为政,因此需要仔细考察,才能确保找到最好的方式。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号称“自贸协定的黄金标准”,被寄望于在亚太区建立起公平的商业平台,同时让美国投资者能更方便地进入世界最大的一些新兴经济体。
“我们随时欢迎能使亚太区投资变得更顺畅、更高效的一切措施。在亚太区建立公平竞争平台,将开启小国家的投资机遇,而目前这还有待实现。 事实上,RCEP 成员的人口数量约占全球人口的二分之一,产量约占全球经济三分之一,因此全球商业界会密切关注这一地区。
然而,尽管自贸协定开启了机会之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多复杂性。 在新的国家投资和发展业务时,您须一直与掌握当地知识的第三方伙伴合作,以确保遵守当地法规。亚洲的情况更是如此,一旦违规,可能不仅会被罚款,还会遭到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