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F香港环球企业管理服务总监李国辉预见,短期内不仅会有更多公司选择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甚至将从美退市后在香港重新上市。
阿里巴巴的联营公司蚂蚁集团最近向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提交了上市的申请。根据之前一项调研显示,有31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可能会转移向香港交易所上市。
阿里巴巴去年在香港二次上市,这无疑引发了中国资金回流的趋势。就在今年六月,我们见证了中国两大科网巨头也选择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包括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手游发行商之一的网易和电商巨头的京东,总募集资金约67亿美元。我们可以预计,在中短期内将会有更多的公司选择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甚至是从美退市后在香港重新上市。
香港交易所和香港政府乐于看到这种情况,以证明他们最近的市场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他们把重点投放在领先行业,例如科技、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此外,亦引入了不同投票权架构和双类别股权架构,长期以来一直是上述行业决定上市司法管辖区的关键因素。
企业选择其股票流通的司法管辖区受到一篮子的因素和考虑影响。对于很多公司而言,特别是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估值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亦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
过去的数十年间,美国一直主导全球科技股市场,并且是全球科技股上市的领导者,建立投资者和投资经理多元化基础, 当中许多人对科技行业具浓厚兴趣,导致了更高的市盈率和流通性。然而,中国发行人对在美国投资兴趣以及彼等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力近年一直下降,尤其是那些在中国内地以外持有少量或甚至没有业务的发行人。今年四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连锁企业瑞幸咖啡的事件,无疑使美国投资者忆起了过去十年曾困扰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连串的会计负面新闻,以及针对相对规模较小或者不知名中国企业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在多种因素驱使下,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逐渐重返香港市场,原因包括上述提及的投资者对美国的兴趣和估值减少。然而,有人或会认为最大的因素是地缘政治,尤其是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关于加强对中国企业在美上市的控制权发表的最新评论,并推行《外国公司担责法案》。该法案给予美国当局更大的权力,使其可以获取在美上市的国外公司的潜在敏感信息,并有可能导致公司被除牌。另外,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和美国驻成都的领事馆突然关闭,以及美国经济恶化和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以上种种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从去年初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其采取的相应行动开始,两国之间不断加剧的紧张局势无疑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决定,不论是从美国直接离场或是寻求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香港离中国本土更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中国内地市场也有更广泛的商业理解。
除此之外,这也向中国内地机构和散户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投资机会。他们在许多行业领先的中国企业中拥有平等的参股权。
在过去,香港一直是中国企业首次公开招股的首选地点,主要是因为香港交易所能吸引重要的国际投资者,他们的参与能够为中国发行人带来相对更有吸引力的股价以及股票流动性。鉴于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渠道有限,香港作为中国企业入主的主要司法管辖区,进一步加大了国际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原因是由于香港交易所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改革,推动了大量在美上市的中国领先科技公司(或至少部分)重返香港。这些科技公司在几年前启动首次公开招股时,香港市场基本上还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关于不同投票权架构以及双类别股权架构方面。惟直至最近才引进了这些对科技公司来说很普遍的特色,小米公司有幸成为第一间引用的上市公司。
根据目前的紧张局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在接下来的18至24个月内,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回国上市的情况。这些发行人、企业管理人员和关键参与者对首次公开招股的流程已经相当熟练,对于二次上市的公开信息披露、内部系统和资讯科技流程也已经做好准备。因此,中国企业经历就算要经历这样的二次上市,也不会再比第一次来得更复杂和难以应对了。
另一个推动中国企业归国上市的因素在于,比起香港,在美国上市所带来的持续合规和整体维护费用还要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上市的企业在两个司法管辖区都需要遵守两地的法规,这个原因对二次上市的企业并不适用。但考虑名义成本,在二次上市潜在大量的募集资金收入。
在短期内,香港是我们能看到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逐渐转移回亚洲的最远东的地区。有趣的是,我们何时才能见证这一重返中国和A股市场的巨大趋势,可能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已经见过一些案例,不一定是从美国市场,也有包括香港在内的其他市场归国上市的案例。近几年,许多初创公司放弃了他们的离岸架构和在国外上市的计划。在内地市场进行更多改革之前,香港市场将在中期内持续受益于这一“海归”趋势。
本文最初发布于《香港经济日报》。